瓶体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瓶体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服装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0-12-28 16:27:16 阅读: 来源:瓶体厂家

进入“十二五”以来,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工业,在发展规划的引导下,克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转型的种种实际困难,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玻璃纤维行业,在池窑技术不断完善提升和实现新突破的同时,制品深加工发展成为所有企业的关注焦点,全行业发展战略结构大调整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初步实现。复合材料行业,复合材料产品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稳步提升,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和扩大。随着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和延伸,“十三五”期间,作为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的主体,将全面实现整合和提升,并由此带动整个纤维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玻璃纤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变化,《玻璃纤维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全行业进行发展战略结构大调整,从以发展池窑为中心,转移到完善提升池窑技术、重点发展玻纤制品加工业为主的方向上来”的行业发展战略大调整。在此战略规划的引导下,一方面大型池窑企业积极实施精细化管理,进行工艺技术改造和产能结构调整;另一方面球窑、坩埚等中小企业积极实施转产制品深加工业,全行业积极培育和打造大型制品深加工生产基地。

1、玻纤纱:

经过努力,全行业成功扭转了玻纤纱产能过快增长的势头,产量增速已连续多年保持在个位数。同时,玻纤纱产能结构明显优化,池窑拉丝比例进一步提升至90%以上,玻纤纱品种由普通中碱和无碱纱为主,转变为以无氟无硼高性能玻纤纱为主,并能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实现差异化生产,满足风电、化工、电绝缘、建筑、热塑等不同领域。

代铂坩埚纱产能持续减少。球窑及坩埚生产企业环保、能耗及招工压力不断加大,同时在产品结构方面又逐步受到池窑生产企业的挤压,因此近年来球窑产能规模持续萎缩。截止到2014年底,球窑产能规模约为35万吨,其中无碱球窑产年产量仅为10万吨左右,大批坩埚拉丝生产企业已经或正在实施转产转型。

池窑企业数量和规模相对稳定。截止到2014年底,国内池窑企业21家,池窑产能总规模达到331万吨,其中三大玻纤——巨石、泰山、重庆的合计产能约210万吨,产能集中度达到63%。此外,“十二五”期间新增海外池窑产能约16万吨。

2、玻纤制品:

大力发展玻纤制品深加工已经成为全行业发展共识。巨石、泰山、重庆三大池窑企业纷纷加大对制品深加工生产线的建设投入,江苏九鼎、江苏长海等专业制品生产企业已成功上市,四川玻纤、陕西华特、常州宏发、兖州创佳等企业也都在积极打造玻纤制品深加工生产基地。玻纤用高速剑杆织机、喷气织机、多轴向织机等先进制品生产设备纷纷实现国产化,并在行业内获得迅速推广,织物涂覆处理技术成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研发新产品、拓展新应用、实现差异经营的核心。此外高硅氧玻纤、耐碱玻纤、低介电玻纤、高强玻纤等高性能玻纤制品研发与应用也成为行业热点。

伴随着行业发展战略大调整,在玻纤纱产量增速持续回落的同时,借助制品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全行业各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3、市场结构:

随着外贸出口的持续低迷和国内需求的稳定增长,“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将出口比例降至30%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玻纤企业的内销比例明显提升。而在国际市场方面,一方面国内玻纤及制品出口的产品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玻纤织物等深加工制品出口比例明显提高,另一方面近年来重庆国际通过收购或控股,先后在巴西和巴林拥有了玻纤纱池窑生产线,巨石集团则在埃及和美国加紧建设自己的海外玻纤生产基地,行业逐步用海外投资来代替贸易出口,实现对全球市场的占领。

4、技术进步

在池窑技术方面:在“十一五”大漏板、纯氧燃烧、电助融、物流自动化等已有技术基础上,以三大池窑企业为代表的研发团队,在高熔化率大型池窑生产线设计、玻璃原料检测分析及配方开发、浸润剂改性与回收、大漏板开发与减少铂金损耗、物流自动化与智能化、余热利用等方面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集成,推动国内池窑技术不断完善和提升。以泰山玻纤8万吨级池窑拉丝生产线为例,借助最新池窑技术,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降低35%,生产人员由1000人降低到413人,铂金损耗率及浸润剂耗量均有大幅下降。

在制品生产技术与装备方面:以浙江万利、广东丰凯、常州宏发、常州润源等为首的国产装备,在运转速度、价格、产品品种适应性等方面占有一定优势,但在生产稳定性方面仍有待提高。

5、节能减排

节能降耗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纯氧燃烧、余热回收等节能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和普及,窑炉设计和运转更加注重节能效果。行业各主要工艺环节平均能耗为:池窑拉丝单位综合能耗粗纱低于0.55吨标煤,细纱综合能耗低于0.75吨标煤,坩埚拉丝吨纱综合能耗低于0.37吨标煤;此外无碱球和中碱球综合能耗分别低于0.4吨标煤和0.3吨标煤。

企业环保意识逐步加强。球窑及拉丝生产企业全部实现废水零排放或有组织达标排放,池窑废丝全部实现回炉再利用,窑炉烟气在实现除尘、脱硫、脱氟的基础上,部分实现脱硝处理。

6、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全行业应用研究和市场开发意识不足,差异化经营意识差。

转产制品深加工业,已经成为玻纤行业发展共识。然而在企业转产制品深加工过程中,很多企业由于科研能力较弱,应用研究积累不足,企业一味追求规模化、追求短期效益,造成的结果是:有的企业盲目的向电子布、短切毡、网格布等成熟制品领域转产,导致这些制品产量过快增长,形成产能过剩和低价恶性竞争;有的企业则是盲目的不知道往哪里转,已有的规模化市场要么已经形成寡头竞争格局,要么正在处于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中。在转产制品深加工过程中,企业不论大小,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制品深加工转型之道。

(2)以次充好,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陶土坩埚拉丝工艺禁而不止,影响行业发展。

多年前,国家已经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陶土坩埚玻璃纤维。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部分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对国家的产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陶土坩埚拉丝工艺产品多年来禁而不止,不仅影响了玻璃纤维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而且部分企业用陶土玻纤纱作原料,生产劣质的玻璃钢制品,造成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频发,对纤维复合材料产品市场拓展和稳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多年来,企业和行业协会一直采取各种措施来淘汰陶土坩埚拉丝工艺,但因不具备执法能力,仅靠引导规劝、书面检举、媒体曝光等方法来处理陶土坩埚拉丝生产个案,成效甚微。全国范围内的陶土坩埚拉丝生产规模,仍然较大。

(3)企业生产和物流的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企业面临的能源、环保压力以及人工成本正在快速提升,不断地考验着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同时西方国家纷纷回归实体经济,低端制造业向南亚、东南亚、拉美、东欧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高端制造业正在向欧盟、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回流,中国实体工业正在遭遇夹层效应。为此,中国已经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行业要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并探索实施工业智能化,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和物流网络,助力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和发展。

二、复合材料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复合材料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围绕相关产业发展对复合材料产品的需求,全面提升复合材料产品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加强基础技术研究,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力度,不断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复合材料产业由大变强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受国民经济转型调整、应用市场需求升级,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复合材料行业产量增速逐步由两位数降低到个位数,与此同时,行业转型发展积极推进。

在工艺装备方面,拉挤、缠绕、模压类生产工艺相对成熟,产量稳中有增,连续压制、液体模塑及热塑类生产工艺有较大突破和发展,产量快速增长。在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机械化成型工艺不断创新和完善,以及产品质量稳定性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行业机械化成型比例已经由“十一五”末的69%提高到2014年末的78.6%。

在产品结构方面,仍以热固性复合材料为主,但随着复合材料的回收及循环利用问题逐步成为业界关注焦点,热塑性复合材料因其重量轻,抗冲击性和疲劳韧性好,成型周期短,特别是易回收利用的特性,逐渐受到大家的青睐,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热固性复合材料,已经占到纤维复合材料总产量的37.2%。

在产业结构方面,目前复合材料行业企业大约有3000-4000家,但规模以上企业仅180余家,年销售额在20亿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仅中复集团、中材科技等几家。产业集成度不高,小企业比例过大,从业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面向产业的集成技术创新薄弱,产品研发力度不够,中低档制品居多。

在市场结构方面,产值在几十亿以上的规模化应用市场主要包括风电、化工储罐、输水管道、电器绝缘、船艇、冷却塔、卫浴等领域,汽车、轻质住房、城市基建、畜牧养殖、环保、体育休闲等更多应用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1、拉挤工艺及其制品

拉挤类复合材料制品的年产量,由“十一五”末的20万吨,增长到“十二五”末的39.1万吨。产品主要包括复合材料塔杆、复合材料桥架、复合材料电缆支架、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等电力绝缘类产品,以及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型材产品等。近年来,聚氨酯拉挤型材成为研发热点——聚氨酯树脂体系应用于拉挤成型工艺,具有更短成型周期,生产率高,生产现场无苯乙烯挥发等优点,产品包括聚氨酯拉挤窗框、聚氨酯轨道枕木、聚氨酯梯子等。此外,连续拉挤板材类产品,尤其是采光板类产品在工业厂房、农牧业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缠绕工艺及其制品

当前,缠绕类复合材料制品的年产量为71.5万吨。产品主要包括输(排)水管类产品、石化及食品用贮罐、高压管道、脱硫塔、车载气瓶等。近年来该类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拓展重点包括:双壁储油罐——河北可耐特、冀州中意、山东中意等单位研发的玻璃钢双壁储油罐不仅具有寿命长、防腐性能好、自重轻、免维护等优点,还可通过在双壁间夹层装设连续监测系统,来监测和防止成品油的渗漏;大型储罐——连云港中复、胜利新大等单位在大型玻璃钢储罐的生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整体缠绕成型了一批容积在5000立方以上的特大型储罐,用于化工、食品酿造等领域。

3、压制工艺及其制品

当前,压制类复合材料制品的年产量为41.6万吨。产品主要包括SMC/BMC模压汽车部件、电力开关柜、电表箱和绝缘零部件、建筑人造石等。近年来,压制板材类产品异军突起,尤其是夹层板类产品在轨道交通、商用车、船舶、体育器材等领域应用快速增长,成为兼具结构与功能性的轻质高强材料。

4、液体模塑工艺及其制品

复合材料液体模塑成型技术,是指将液态聚合物注入铺有纤维预成型体的闭合模腔中,或加热熔化预先放入模腔内的树脂膜,液态聚合物在流动充模的同时完成树脂与纤维的浸润并固化成型为制品的一类制备技术。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树脂浸渍模塑成型工艺、树脂膜渗透成型工艺、结构反应注射模塑成型工艺,是最常见的液体模塑成型技术。当前该类制品年产量约为20万吨,其中最主要的产品为风电叶片,尤其是用于海上风电的大型化风电叶片,成为研发热点。此外,由于液体模塑成型具有成本低、工艺灵活、可成型大型复杂制品、可加筋加芯及插入物、整体成型等优点,逐步用于生产各种大型部件,应用于船舶、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

5、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品

“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碳纤维发展的支持力度,国内碳纤维生产企业超过30家,碳纤维产能已近14000吨,但产能利用率不足20%。目前具备量产能力的企业主要包括中复神鹰、江苏恒神、威海拓展等。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应用领域主要为:航空航天等市场约10%,一般工业市场约30%,体育休闲用品约60%。随着低成本商业碳纤维的开发和供应,近年来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在建筑、汽车、风电、电力、大型装备、基础设施等一般工业领域的应用快速增长。当前应用研究重点包括: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部件、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等。

6、热塑性复合材料

随着复合材料的回收及循环利用问题逐步成为业界关注焦点,热塑性复合材料因其重量轻,抗冲击性和疲劳韧性好,成型周期短,特别是易回收利用的特性,逐渐受到大家的青睐,其发展速度逐步快于热固性复合材料。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的年产量,由“十一五”末的91万吨,增长到“十二五”末的161.5万吨,在纤维复合材料总量中的比重已经达到37.3%。其中,工程塑料仍是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的主要类型,但近年来随着GMT、LFT、LFT-D及CFRT相关工艺与装备的逐步成熟,其产量和应用规模正在快速增长。截止到“十二五”末,非工程塑料类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年产量已达到25万吨以上,产品主要包括汽车部件、建筑模板、畜牧养殖地漏板、风电叶片、输水管道等。

7、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确定行业发展政策导向,突破欧美技术装备封锁

复合材料行业由于生产工艺路线较多,市场应用领域范围广泛,行业整体发展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当前行业产业集成度较低,大型企业较少,小企业比例过大,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工艺技术、应用研发及市场拓展能力不足。尤其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热固性复合材料制品,尤其是手糊制品比例较高,热塑性复合材料发展相对滞后。热塑性复合材料是当前全球复合材料研发与创新热点。由于热塑性复合材料重量轻,抗冲击性和疲劳韧性好,成型周期短,尤其是其可回收特性,解决了复合材料的回收及循环利用问题,逐步受到航天,汽车,能源,体育用品,国防等多方面的关注和应用。目前热塑性纤维复合材料在国外已占到总量的50%到60%,而国内只占30%左右。

(2)规模化应用市场较少,汽车、轻质住房、城市基建、畜牧养殖、环保、体育休闲等更多应用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当前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在制造技术、生产规模、产品品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行业产能集成度不高,小企业比例过大,中低档制品居多,下游市场分散等问题,影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反观欧美,纤维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相对稳定。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合理稳定的市场结构。例如,美国的复合材料应用市场主要为汽车、航空和建筑业,三大市场约占美国复合材料市场总规模的55%以上。而交通运输与建筑业,支撑起欧洲纤维复合材料68%的市场份额。因此,积极扩大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尤其是重点培育一批较大规模的应用市场,对于促进纤维复合材料行业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纤维复合材料行业面临形势、市场预期及发展目标

(一)面临形势

从外部经营环境来看,由于劳动力、资金、原材料、土地和资源环境成本不断攀升,人民币总体处于升值通道,中国经济已经逐步告别低成本时代。低成本时代的结束,意味着企业单纯依靠增加设备、扩大规模、加强管理等措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挖掘成本潜力,实施低价竞争和获取利润的经营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的发展环境。行业必须加快实施转型发展,走专业化差异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和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全球工业化进程来看,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在此基础上,德国率先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包括“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力求通过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实现工业智能化,建立实体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中国实体经济正在受到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应当学习和借鉴“工业4.0”的理念,建设智能工厂,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助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二)市场预期

纤维复合材料已经在风电、化工储罐、输水管道、电器绝缘、船艇、冷却塔、卫浴等领域获得较大规模应用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逐步推向深水区,经济发展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注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注重提升消费需求和解决民生。而纤维复合材料行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材料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并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的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重点服务对象,必将随着国民经济的转型,获得快速发展。未来有望形成较大规模市场的领域包括:

车船轻量化市场:包括汽车、船舶、轨道交通、飞行器等,需求规模约150万吨;

建筑工程市场:包括轻质住房、工业厂房、景观建筑、建筑卫浴、桥道铺装等,需求约150万吨;

电气绝缘市场:包括电力设备、电网建设、仪表控制,以及家用电器等,需求约120万吨;

水处理工程市场:包括市政工程、海水淡化、海洋工程等,需求约80万吨;

化工防腐市场:包括高压油气管道、化工储罐、食品酿造等,需求规模约50万吨;

能源环保市场:包括风电、农村清洁能源、烟气处理等,需求规模约50万吨;

其它市场:包括体育休闲、现代农牧养殖、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需求约50万吨。

受纤维复合材料市场需求的带动,国内玻璃纤维表观消费量也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预计到2020年,各类玻纤消费需求合计约310万吨。其中:

各类热固性复合材料,需求约115万吨;

各类热塑性复合材料,需求约110万吨;

电子覆铜板,需求约50万吨;

各类产业用纺织品,需求约35万吨。

(三)行业目标

积极进行产业链上下游两端的整合与提升,保持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其中:

鼓励大型池窑企业稳健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进行全球产能布局。在此基础上,将国内玻纤产量增速控制在较低水平上,同时降低国内玻纤及制品的出口比例,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性能热塑性玻璃纤维,以满足国内下游市场的发展需要。

积极进行复合材料产业结构调整。鼓励自动化、机械化生产工艺与装备的推广普及,将行业机械化成型比例提升至95%以上。努力提升企业的应用研发与市场拓展能力,借助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积极扩大热塑性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的应用领域和市场规模。

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引导企业实施差异化发展,大力发展玻纤制品深加工,扩大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在中高端应用领域的市场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水平。确保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约5到6个百分点,即截止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达到5000亿,比“十二五”末翻一番。

四、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及措施建议

(一)指导思想

随着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上下游玻璃纤维与复合材料两个行业的相互延伸融合,未来纤维复合材料作为一个行业整体,要形成统一的发展战略,即“完善提升池窑技术,做好玻纤制品的专业化差异化发展,不断提升热固性复合材料生产技术的自动化、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热塑性复合材料,积极拓展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市场规模,提升纤维复合材料全产业链的综合实力”。

(二)发展重点

1、完善提升池窑技术水平,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注重差异化市场的应用研究

“十三五”期间,池窑企业一是要合理控制产能扩张,努力提升产品品质与档次水平,做好池窑产能结构的优化调整;二是要做好应用研究与市场拓展,尤其是配合下游热塑性复合材料的研发与生产,不断提升浸润剂自主研发与生产供应的能力;三是要积极开展精细化管理,尤其是要通过智能化工厂建设,利用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物流,来实现节能降耗和提升效率,并逐步转变企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

2、以满足个性化应用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制品深加工的专业化和差异化

大型池窑企业具备原料和成本优势,适宜于规模化增强制品的生产和销售,但在积极扩大制品深加工生产规模的同时,企业要以下游复合材料转型发展和产品升级换代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增强用玻纤制品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积极参与下游产品及应用研发,满足下游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资源相对有限,无法在某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但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且生产灵活。中小企业能够深入各个细分市场的细枝末节,贴近顾客,针对市场客户个性化需求快速反应。随着时代进步和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客户越来越注重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这就需要中小企业来不断开拓和经营。玻璃纤维不是工业基本材料,而是先进代用材料。除了用于增强复合材料,亦可以充分发挥其机械力学性能与绝缘、隔热、耐腐蚀、耐磨、耐候等功能性俱佳的特点,借助纺织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涂覆、浸渍、覆膜等后处理加工工艺,生产玻纤深加工制品,用作各种产业用纺织制品。据统计,全球已有五千多个品种六万个规格,并以平均每年一千至一千五百个规格的速度递增。玻纤行业这种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模式,尤其适合中小企业的差异化发展。

3、大力发展热塑性复合材料,推动纤维复合材料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要引进、消化吸收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成型技术及装备,克服一切阻力,建设行业示范线,提高热塑性复合材料的产品性能、生产效率和产品适应性。在积极做好GMT、LFT、LFT-D等成型工艺及装备的完善及推广基础上,集中力量做好连续纤维增强热塑复合材料(CFT)的拉挤、缠绕、压制成型工艺及装备研发,取得热塑性复合材料发展的重大技术突破。

要加大对热塑用玻璃纤维、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力度,确保优质的热塑增强原料供应,改善热塑性树脂体系,配合好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发展需要。

要在完善生产技术的和提升产品性能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热塑性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包括交通运输、电子电器、航空航天、新能源、基础设施、建筑、船艇、医疗器械、体育休闲等,扩大市场规模。

4、积极扩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市场规模。

积极扩大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尤其是重点培育一批较大规模的应用市场。未来重点培育市场包括:

风电用复合材料

中国环境不断恶化促使对绿色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国家和区域的能源部署政策,包括下方风电项目审批权,出台补贴政策鼓励电网企业接纳风电,探索风电供热、风光互补并与火电打捆跨区域远距离外送,以及启动海上风电等,将带动风电行业稳健快速发展。

汽车用复合材料

汽车轻量化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发展的潮流。当前汽车轻量化的主要措施是采用轻质材料,包括轻质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尤其是纤维复合材料以其重量轻、抗冲击性好、成型周期短、可循环利用、设计自由度高等诸多优点,已被国外汽车工业证明为汽车轻量化的最好解决方法。

轻质建筑用复合材料

纤维复合材料由于其轻质高强的特性,其在制品轻量化、资源综合利用等人类减少碳排放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和潜力。轻质办公用房、节能厂房、活动板房、景观建筑、桥梁及建筑铺装等轻质建筑用复合材料,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电气绝缘用复合材料

随着全社会对于工业智能化的重视和发展,其对于电网建设、电气自动化控制,以及精密控制仪表的需求也将不断的升级和扩大,带动相关复合材料制品发展。

农牧养殖用复合材料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和畜牧业成为当前热点。由于其涉及面广,非常值得进行相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和市场拓展。如畜牧养殖地漏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措施建议

1、积极推进行业智能化发展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传统产业均要面临转型升级和结构性调整问题。对此,美国推行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

“工业4.0”战略,中国也已经提出“中国制造2015”发展战略,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启动。作为传统行业,玻璃纤维与复合材料行业必须积极主动迎接此次工业变革,尤其是要借助工业智能化,实现行业转型发展。

要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探索建立智能工厂。一方面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控制,通过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工业机器人等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实现企业的智能化生产;另一方面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建设,整合物流资源,使需求方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实现企业的智能化物流。

2、积极开展重大工艺技术与装备突破

热塑性复合材料是纤维复合材料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这一点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在热塑性复合材料技术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在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装备及应用拓展方面比较落后。因此,“十三五”期间要重点实施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工艺与装备的研究和突破。

要联合上游玻璃纤维、热塑树脂,下游复合材料,以及成型装备生产企业,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积极开展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工艺与装备研究。尤其是要通过协同配合,积极探索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拉挤、缠绕及压制生产工艺,实现相关装备的国产化,突破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发展瓶颈。

同时,在推广普及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工艺与装备的基础上,探索复合材料企业的智能化生产与物流,不断提升复合材料机械化、自动化成型比例,进而实现行业产品结构、产能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3、积极做好应用研究和市场拓展

要主动实现与下游应用行业的对接,跟进下游产业转型发展及其对纤维复合材料产品需求的不断升级。尤其是对于个性化需求较高的中高端客户,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其发展动向,做好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进而不断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水平,满足客户个性化新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的差异化、专业化发展之路。

要更加重视应用研究,积极引导开展应用创新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材料应用创新是各传统产业科技创新、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纤维复合材料作为战略性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先进代用材料,必将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应用。要主动引导,积极开展纤维复合材料在新领域内的应用创新,进而不断拓展新市场和行业新的发展空间。

4、实施精细化管理与差异化经营

做好企业生产和物流环节的精细化管理。随着能源、环境及人工成本的不断提升,企业要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方面是要解决好节能环保问题,确保行业发展不会受到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的约束,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原料、生产、运输等环节的成本控制,确保产品的利润空间。为此,企业必须不断地优化生产工艺、改进装备水平、提升产品质量。

引导不同类型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和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经营。尤其是要引导中小企业走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的成长之路。通过差异化经营,避开大企业的规模化竞争,避开其它企业的的同质化竞争,从而彻底甩开低成本竞争市场。同时通过专业化生产,中小企业也可赢得大企业的尊重和重视,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有力地支持和促进大企业发展。

5、做好节能减排,发展纤维复合材料废物回收利用技术

复合材料废弃物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总产量的不断增加导致过程中的边角余料增多,另一方面是生命周期结束、丧失功能的复合材料制品数量不断增多。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复合材料的回收再利用问题,不仅关系到环境保护和行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到复合材料的应用拓展和市场扩大。因为人们对于不可回收材料,正在逐步敬而远之。国外企业对复合材料废弃物的处理方式或研究思路有以下几种:1、能量回收方式——焚烧,又分为液体床技术、旋转炉技术和材料燃烧技术等。2、化学回收方式——热解,即将复合材料废弃物在无氧情况下,利用高温(不燃烧)变成一种或多种物质。3、粒子回收方式——粉碎,即直接将复合材料废弃物粉碎后碾磨成细粉,重新利用。

6、积极争取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增强行业协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意识,积极为行业争取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具体包括:

积极开展行业发展研究,明确纤维复合材料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发展重点。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国家级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编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争取有利于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外部环境。

协助政府部门做好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在做好玻璃纤维行业准入管理制度贯彻落实的同时,在复合材料行业进行准入管理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制定和实施行业准入管理制度,有效地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增强企业的自律意识和行业大局观,促进落后产能的淘汰和行业转型升级,维护行业健康有序的竞争和发展秩序。

要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争取出台鼓励政策与措施,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积极争取玻纤深加工制品的出口退税率,引导玻纤制品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积极争取纤维复合材料进出口税目税率的出台和完善,鼓励高附加值复合材料制品出口增长。

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为导向,将政府单一供给的现行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订与市场自主制订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提高现有标准的内在和应用性能指标,规范行业和市场秩序。加快新产品标准的制定出台,保障新产品开发与应用。积极通过重视与发展企业标准,引导企业实施品牌化发展。培育发展协会标准,将部分先进企业产品指标上升为行业标杆,有利于引导行业不断发展进步。努力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增强国际话语权。

7、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

中国玻璃纤维与复合材料均已实现了产量世界第一,受到世界关注。随着国内生产成本的快速提高,国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国内产能也将逐渐从外贸出口转向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因此,未来企业要继续发展壮大并实现对于海外市场的拓展,必须由外贸出口,转为通过海外投资的方式来实现。通过海外投资,企业产品可以减少遭遇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的几率,更直接便利地进入当地及其他海外市场,扩大了国际市场的份额占有率,使企业产能可以根据全球不同市场的需求得以更合理分布。同时,通过实施全球化发展,也可以有效促进企业规范管理,树立和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使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服装品牌加盟女装

品牌折扣女装加盟

品牌服装批发

ISO体系认证

回收硒鼓

离石电缆

三维激光扫描仪